编者按:我国南方地区即将迎来冬马铃薯播种期,马铃薯产量的高低,不仅和国家粮食安全息息相关,更关系着农民的“钱袋子”鼓不鼓。本期推出马铃薯种植相关技术,希望为各位种植户来年夺丰产提供帮助。
马铃薯脱毒
病毒是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由于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病毒侵染进植株体内后,会逐代传递并积累,最终导致种性退化而大幅度减产。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是采用生物技术脱除已侵染到块茎中的病毒,使之恢复原有品种的生长特性。
脱毒技术
目前采用最多的是“茎尖培养”脱毒技术。
茎尖剥离方法将经消毒处理的幼苗材料置于解剖镜的承物台上,在40倍的目镜下左手拿镊子夹住植株,右手用解剖针由外向里逐层将植株生长点的小叶片和叶原基剥离掉,最后只保留带一个叶原基的生长点,大小约为0.1~0.2mm。用解剖针把生长点“切”下置于培养基上,封严瓶口放于培养室内培养。
茎尖培养方法采用MS基本培养基,每升添加6~BA2mg,NAA0.5mg,甘氨酸2mg,盐酸硫胺素0.4mg,盐酸吡哆素0.5mg,烟酸0.5mg,肌醇100mg,生物素0.05mg。茎尖培养条件是,温度23℃~25℃,光照强度3000~4000勒克斯,光照时间为每天16小时左右。在正常条件下,经过30~40天的培养可见到茎尖有明显的增长。大约3~4个月后就能长成小植株。
病毒检测病毒检测的目的,是鉴定所获得的试管苗是否完全脱除所有病毒。
病毒检测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生物学方法,一种是血清学方法。目前血清学方法应用普遍的是“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可以认真阅读试剂盒上的详细说明。
增产效果
同样的品种,经过脱毒和隔离繁殖
后,植株生长健壮,产量显着增加,比脱毒前至少增产30%~50%,甚至成倍增产。退化越严重,脱毒后增产效果越明显。
增产原因
脱毒后的马铃薯,摆脱了病毒对植株机体各种生理活动的干扰,使植株生长旺盛,从而恢复了该品种原有的生长发育特性,也恢复了其增产潜力。据测定,脱毒马铃薯植株叶绿素含量比退化株增加33.4%,光合生产率提高14%~41.9%,植株高度增加50%以上。
脱毒马铃薯的特点
脱毒马铃薯只是脱除了已经侵染进植株体内的病毒,但不能避免病毒的再侵染。换句话说,脱毒马铃薯在繁殖和生产过程中仍会遭到各种病毒的再侵染而重新退化。因此,在脱毒后的整个繁殖过程中都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延缓病毒的再侵染。否则,将失去脱毒意义。另外,不能利用脱毒商品薯作种子,因为商品薯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感染了病毒。这就是说,脱毒马铃薯是有“有效期”的,过了有效期就应淘汰。
种薯繁育
微型薯工厂化生产技术
剪顶芽扦插繁殖技术
(1)培养基础苗。基础苗是指试管苗移栽到育苗盘中,长到一定大小后作剪顶、腋芽扦插用的。利用基础苗剪顶、腋芽扦插,可大大提高试管苗的利用率,降低培养成本。其方法如下。
首先应用1%的磷酸二氢钾和0.5%的尿素溶液将蛭石拌湿,使之达到用手握能成球,放下后能松散即可。然后装育苗盘,装至盘的2/3深,将盘面刮平。按7~8厘米行距,5厘米株距定植试管苗。
基础苗栽好后,将育苗盘摆放于铺有草炭(约3厘米厚)的培养架上。如果温室内温度高、光照强,栽苗后应适当遮荫,防止试管苗萎蔫。一般栽苗后的前几天不需要浇水。需要浇水时,应从育苗盘底下浇水。施肥方法是,在摆放育苗盘之前将三元复合肥撤施在草炭土上并拌匀即可。当植株长到一定大小时,应注意向幼苗基部培蛭石(相当于大田的培土)。
(2)剪顶、腋芽扦插。当基础苗长到6~8片叶时,先将顶芽带l片展开叶剪下,进行扦插。顶芽剪掉后,失去了顶端优势,腋芽很快就长出来了。5~6天后将腋芽留2~3片叶剪顶,再进行扦插。
为防止失水,应将剪下的顶芽浸入水中(用小塑料碗盛满水即可)。为促进扦插后早生根,可用30ppm生根粉溶液浸泡顶芽3~5分钟。扦插密度5×10厘米。
扦插后,只要温室内气温不是太高,光照不太强,扦插后不必进行遮荫。扦插后的培养和浇水施肥方法与基础苗培养相同。待幼苗长至3~4厘米高时,进行第一次培土(即培蛭石)。以后需培3~4次。如果扦插苗生长中后期,植株较高或有徒长现象,可喷施一次500ppm的矮壮素,来抑制植株生长,促进块茎膨大。
早熟品种一般扦插后60~70天左右,植株叶片开始变黄,说明植株已开始成熟。微型薯收获后,应根据大小进行分级。
试管苗直接移栽生产微型薯
目前生产中也常用试管苗直接栽于育苗盘中,或栽在防虫网室的育苗床上来生产脱毒微型薯。这种方法要求有大量的试管苗,比较起来其成本高于剪顶芽扦插。此外,试管苗直接移栽于网室的,要求管理条件比较严格,否则成活率将会大大降低。其优点是省去了剪顶、腋芽扦插的程序,有人认为,这样还可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移栽及管理方法与上述基础苗栽培和管理方法相同。技术要点如下。
试管苗快繁技术
脱毒基础苗保存技术
经病毒检测获得不带任何病毒的试管苗后,首先在试管内进行扩繁。达到一定数量以后,将其中一部分进行大量扩繁用于微型薯生产,另一部分继续保存。保留的这部分试管苗就是基础苗。在下一个切繁季节,取出其中的一部分进行扩繁,另一部分仍然保存。
所保留的基础苗应每隔一段时间进行切段继繁。基础苗的培养条件为10℃~15℃、16小时光照、3000勒克斯光照强度。较低的培养温度可延缓植株生长,减少继繁次数。
试管苗快繁技术
试管苗快速繁殖是脱毒马铃薯种薯繁殖的第一步,只有繁殖出足够的试管苗,才能保证繁殖出足够的脱毒微型薯。试管苗快繁,可采用固体培养基,也可采用液体培养基。试管苗快繁步骤如下:
(1)准备培养基培养基成分是Ms大量元素、微量元素、铁盐、20克/升蔗糖(可用普通白糖代替),pH值5.6,不加有机物和植物激素。
(2)茎节切段繁殖方法茎节切段繁殖,是在无菌条件下将保存的基础试管苗,按茎节切段置于新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每个三角瓶内培养10~15个节段(罐头瓶可培养30~50个)。
培养温度23℃~25℃,光照强度3000勒克斯,光照时间16小时/天。液体培养15~20天就可移栽。
扦插苗技术
用水将蛭石和好(手握成团但不淌水),铺在栽培槽内,厚度3~5厘米(因幼苗大小而定),刮平后栽苗。
开浅沟栽苗。株行距10×10厘米或10×5厘米。
幼苗大小以4~6厘米为宜。
栽苗深度以1~2厘米为宜。大苗宜深,小苗宜浅。做到上齐下不齐。
栽后轻轻挤压。不要压得太结实,否则影响幼苗成活。
用喷壶适当喷水。
前5天之内保证苗床有足够湿度(95%以上)。
扦插苗管理
扦插苗成活后进行叶面喷0.3%磷酸二氢钾和0.2%尿素混合液一次。
根据蛭石干湿情况浇水。一般情况下蛭石变松散时应立即浇水。蛭石水分含量应保持在手握成团而不滴水为宜。
植株长到8~10厘米时进行第一次培土(蛭石);15~20厘米时第二次培土(这时可把植株基部弯成船状压入蛭石中以增加结薯层)。
植株徒长时,或株高达到30厘米时应进行化控,即喷50ppm多效唑或250ppm矮壮素来控制生长。
遇到连续阴雨天时,应喷500倍甲霜灵或克露、喷克药液防治晚疫病。
每7~10天喷一次防蚜虫的农药。收获
收获前7~10天停止浇水,让植株自然落黄。如此期遇到阴雨天气,应及时拔掉植株以防止病害发生。
待蛭石干透后收获微型薯。
微型薯收获后按大小分级装袋。
播前准备
种薯处理
一般选择当年秋季收获的健康种薯,建议选用30g~50g左右的整薯,可避免病毒病和细菌性病害通过切刀传病。如薯块过大,应当切块,一般切成30~50g左右为宜,每块不少于2个芽眼,尽可能带有顶部芽眼。
种薯切块方法。切块种植能节约种薯,并有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出苗的作用。切块时,应采取自薯顶至脐部纵切法,若种薯过大,切块时应从脐部开始,按芽跟顺序螺旋向顶部斜切,最后再把顶部沿顶芽中间切成两块。切块时要剔除病薯,切刀要严格消毒(75%的酒精、3%来苏尔溶液均可),以防通过切刀传病。
种薯切块后用草木灰拌种,并应放置在阴凉干燥处放置至少1~2天,使得切面愈合。
种薯消毒。由于种薯表皮常带有疮痂和粉痂菌,在催芽前可用福尔马林喷洒种薯或浸种5分钟后,之后用薄膜覆盖闷种2小时,再堆成薄层通风晾干。
催芽方法。湿砂层积法:用湿砂或湿锯木屑作为堆积物,先铺砂3~6厘米厚,上边放种薯,再盖砂,砂的厚度以盖没种薯为宜,堆积3~4层后,表面再盖5厘米左右的砂,浇水至湿润状况,总厚度一般不超50厘米;温度保持在15~20℃,淋水保持湿润,15~20天后,可萌芽;当幼芽萌发至1~2厘米时即可播种。
整地
种植田块要做好深松、耙地等作业。深松作业的深度要打破犁底层,一般为30~40cm。播种前再利用圆盘耙、旋耕机等机具或牲畜力量实施浅耙或浅旋,深度在8厘米左右。种植模式建议采用大垄双行种植,垄距1.2米,垄宽0.8米,垄上播种2行,株距25~30厘米,行距40厘米。
播种
只要气候条件允许即可进行播种,力争早播种,早收获,早占市场先机。
合理的种植密度是提高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按照品种特性和栽培条件,确定适宜的播种量,一般4500株/亩左右,播种深度以15厘米为宜。播种时一次性施入大部分基肥(亩施农家肥1000~2000公斤,三元复合肥75~100公斤,20公斤硫酸钾)。种肥应施在种子下方或侧下方,与种子相隔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