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赵可义
汶秧村位于现在哪个app能买足彩端芬圩2公里处,辖于塘头村委会,该村现有居民近30人,据说全是从外村迁入的,大多为原来楼主的亲属,迁来帮助看管房屋,而原来的楼主均侨居海外,分布在美国、新西兰、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
记者目击
汶秧村洋楼与别墅式的翁家楼、碉楼式的永盛村等洋楼群不同,属于骑楼式的乡间民居,由两排南洋风格的骑楼组成一条自然村。侨乡骑楼多集中分布在集市圩镇,商住一体,作为纯居住的洋楼并不多见,但汶秧村却把这种建筑风格完全融入乡间民居之中。
记者近日来到汶秧村,只见该村背靠一片翠绿的竹林,三面是稻田,村前为平整的水泥地面,下水道布局整齐。村里的两排骑楼均为二层结构,坐西面东,整齐划一,第一排9栋,第二排4栋,第一排第一座与最后一座为一体一户式,中间的7栋为一体两户式,每两栋相隔大约170厘米,一个人站在中间,伸开胳膊正好可以触及到两栋的墙壁。中间7栋楼,每座正面均为三座立柱,两门四窗,楼的两面均有侧门。
汶秧村的骑楼,其阳台和顶饰是中西结合的典范,洋溢着南洋风情。二楼阳台的护栏,有的呈方形,显得庄重;有的似弓身,透露出飘逸、典雅。在后排的骑楼中,方形护栏上绘有中国传统的“祥”、“福”、“喜”字,字的表面贴有彩色的玻璃,绚烂多彩,旁边还有花形浮雕,美观大方。另外,二楼有四根小型的爱沙尼奥式柱,庄重而富丽堂皇。每栋骑楼有三个部分,前面是观光休憩地方,站在骑楼上,可以眺缥缈远山,观川梭之舟;中间是居住区,大多为传统中式的“金”字型瓦顶,由中国传统的檐廊式建筑对西方敞廊式建筑逐步吸收、融化、演变而来,适合南方多雨、多风、酷热的气候特点,在室内行走,可见铺有进口的花纹瓷砖,感觉空气流畅,尤其是第一排洋楼,窗户众多,除了正面之外,三面还有若干窗户,可以保证空气的充分流动。
时空透视
汶秧村的现有居民对汶秧村的历史所知甚少,经人介绍,记者找到了临村桂花村94岁的曹国林老人。提到汶秧村的过去,曹老伯回忆了好一段时间,眼睛好像努力穿过历史厚重的迷雾,等到收回目光,老伯些许的记忆片断终于揭开了汶秧村神秘面纱的一角。
据曹国林老人介绍,汶秧村建于1932年,当时组织建村的是南洋华侨曹南杰。曹南杰,原曹凹村人,19世纪20年代左右,曹南杰、曹南耀兄弟到南洋打工,两兄弟颇具魄力,而且能够吃苦耐劳,经过几年的奋斗,在南洋办起了柚木板加工厂。曹国林14岁时曾和临村七八个青年去南洋打工,就在曹南杰的柚木板加工厂里,20岁时,曹国林回到家乡,当时正值汶秧村初建。
据悉,曹南杰建厂初期,美国的一艘满载柚木的商船遇海风沉船,柚木沉入海底无法打捞上来,美国商人承诺,谁把木材打捞上来,愿与打捞者分成,曹南杰没有错过这次机会,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把柚木打捞了上来,就这样,曹南杰得到自己创业的第一桶金。曹南杰在南洋生意日隆,准备回到家乡建房,当时曹氏兄弟发现双潮村前方的一块空地风水不错,就和同在南洋打工创业的同乡商议,准备在这块地上建新的村庄。当时汶秧村前是一片汪洋之水,建筑所需的水泥木材就顺水而下,卸在旁边,但建村之举却引起了双潮村陈氏的不满,认为汶秧村挤在他们村前,破坏了风水,因此把木材偷偷地搬走,千方百计阻止建造新村,双方对簿公堂,财大气粗的曹家最终胜诉,双潮村不甘心之余仍百般阻挠,当政者只好派驻一个连的兵力维持秩序,在这种背景之下,汶秧村建造起来。曹南杰兄弟最先在村北建起四幢洋楼,剩下的几幢洋楼也陆续建造了起来。汶秧村建好之后,曹氏兄弟与其他建楼者迁出曹凹村,住进南洋新村。
据端芬镇侨联会的有关人士说,在曹氏兄弟搬迁的同一时期,另有一部分也从曹凹村迁到石咀村,当时也建造了南洋风格的骑楼,不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拆掉了。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知识产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知识产权等问题, 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65827邮件:tssxzzx@jiangmen.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