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日报》2025年5月22日 第B01-04版
斗山镇横江村,一个拥有深厚红色文化底蕴和独特侨乡风貌的古村落,以“红色基因”铸魂、以“侨乡文脉”塑形、以“百千万工程”赋能,在青砖灰瓦间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28座中西合璧的书室、洋楼讲述华侨赤子的家国情怀,斑驳弹痕铭刻抗日救亡的峥嵘岁月,活化利用的古建筑群串起农文旅融合的产业长廊。这里古朴静谧、环境宜人,吸引无数游客前来享受“向往的生活”。
自“百千万工程”实施以来,横江村聚焦和美乡村建设,以“宜居宜业宜游”为着力点推动乡村振兴,在产业、生态、民生等领域持续发力,先后获评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省乡村振兴示范村等。从传统村落向和美乡村的华丽蝶变,横江村绘就“望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新画卷。
擦亮招牌
打造“红色阵地”
作为革命老区村,横江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色村落。漫步其中,镌刻着时代印记的书室、洋楼保存完好,汇聚浩然正气的烈士陵园巍然耸立,承载匠心艺韵的黄新波版画艺术园更是其中的亮点。
斗山镇政府供图
近年来,该村深挖红色资源,群策群力建成革命烈士陵园、红色文化主题长廊。为讲好红色人物故事,该村讲好黄新波抗日救国事迹,高标准建成黄新波版画艺术园。同时,组织开展红色研学、“红色+艺术”等活动,全力打造红色文化新高地。
该村不仅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华侨文化和耕读文化同样源远流长。村内28座风格各异的洋楼,墙身弹痕见证了百年历史变迁。为了让这些侨建筑焕发新活力,该村探索“侨房托管”模式。村“两委”干部通过走访屋主后人,争取理解支持,顺利取得侨建筑使用权,修旧如旧做好保护开发,探索出集研学观光、艺术展示、民俗体验等于一体的新模式,让承载华侨文化与革命记忆的老建筑重焕新活力,成为串联历史与现代的文化地标。
如今,该村整合稻田文化、红色文化、艺术文化,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先后举办“丰收节”庆祝活动、秋收亲子活动、木刻版画活动等,每年吸引游客2万余人次、带动本地农产品销售超30万元,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产业破局
激活“共富密码”
“过去,村集体守着资源却找不到发展门路,如今,专业团队引领我们勇闯市场。”在横江村村民心中,村子最大的变化,莫过于村集体经济日益发展壮大,村民的腰包也随之鼓了起来。
曾经,该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依赖资源发包,渠道单一且缺乏增长动力。为扭转这一局面,2023年,该村成立强村富民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让懂管理、善经营的“乡村CEO”为村子发展掌舵领航。
在发展路径上,该村积极探索。一方面,整合边角地、低效地,采用“强村富民公司+农户”的联农带农模式开展“稻蔬轮种”。水稻收割后,种上一季千禧小番茄,实现一田两收、稻果“共赢”,小小的果实成为村里的“致富果”。另一方面,强村富民公司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350万元,将闲置的旧米厂改造为集农产品展销、技能培训、直播电商、休闲餐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有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共富注入强劲动力,激发乡村发展的蓬勃活力。数据显示,该村村组两级收入从2023年的189万元大幅跃升至2024年的291万元。
经济上富了,村容村貌也要美起来。在夯实“家底”的同时,该村更注重提升民生温度。近三年来,该村以“绣花功夫”推进绿美乡村建设,2125株新绿为村庄增添勃勃生机。此外,该村累计投入超900万元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进村道路拓宽并加铺沥青,昔日如蛛网般的“三线”入地,村内巷道的排水渠由明渠改为暗渠,120盏太阳能路灯照亮村民回家路,3个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为绿色出行提供便利,25个新建停车位化解村民的停车难题,省属国企援建的“四点半”课堂呵护学生成长,面积150平方米的乡村振兴主题墙绘生动讲述新时代的乡村巨变。
如今,横江村村民的生活惬意无比。白天,他们在榕树下休憩、喝茶、闲聊;晚上,围着稻田散步、夜跑,日子过得悠闲自在。周末,来自大湾区的城里人纷纷慕名而来,在景观栈道附近搭帐篷、烧烤,尽情体验山水田园的惬意“慢生活”。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知识产权均属台山政府网所有,任何媒体、 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复制或转载。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本网不承担此类稿件侵权行为的连带责任。如转载稿件涉及版权、知识产权等问题, 请作者速与本网取得联系。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台山政府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联系方式:0750-5565827邮件:tssxzzx@jiangmen.gov.cn